對于工業經濟項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及其危害,社會各界早就有了共識,國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關停并轉重復建設工業項目,如對小鋼廠、小煤窯、小水泥等的治理整頓就是明證。但對于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重復建設,我們對之認識還不深,了解還不透,而國外的實踐證明,這種高水平的重復建設浪費更大,危害更深,對此,我們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高水平重復建設正在凸現
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盲目跟風和相互攀比的思想,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面臨著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的問題。據資料顯示,我國現已建成的集成電路生產線超過20條,還有十幾個省市正在忙于規劃和認證;與此同時,高科技園區的建設熱潮也正席卷全國,不少地方都在大搞“軟件園”和“高新技術園區”。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王昌林說,在各地“十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中,集成電路產業的同構性為35%,納米材料為48%,計算機網絡為59%,軟件產業達74%。而翻開西南6省(區、市)的“十五”規劃,我們會發現,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除了西藏,其他5個省(區、市)都把電子信息和生物工程列為需要加快發展的產業。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等專家的說法,繼以彩電、冰箱等家電制造業和汽車、鋼鐵等生產線為標志的兩輪重復建設后,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為代表的第三輪重復建設正在我國凸顯,相關產業風險亦加速集聚。
重復建設的背后:“優惠政策”與“政績大賽”
在高新技術的招商引資方面,各地爭相在地價、稅收、電價等諸多環節給予優惠,因此,在高新項目重復建設的背后,其實是地方政府間愈演愈烈的“優惠政策大賽”,各地為此付出了相當大的“隱性”代價。一位在蘇州工業園區從事過多年招商工作的干部說,前些年,蘇州的地價成本為每畝30多萬元,而工業用地報價只在1.5萬元到5萬元一畝。對于投資大的項目,園區可以白送用地,甚至還免費提供勘探、打樁。
那么,地方政府為何無視重復布局,爭先上馬高新項目呢?專家分析,“優惠政策大賽”的背后是“政績大賽”,而重復建設的“病根”就在于政績考核。安徽省一位官員直言∶“如果兄弟地區的產值增長了25%,你只增了15%,上級考核時就會覺得你比別人慢,并沒有人去分析誰是可持續發展的,誰在殺雞取卵。”為此,有產業研究專家評論,在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中,稅收、利潤和效益綜合考評機制是保證產業合理布局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重復建設加劇產業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重復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大忌。由于各地區相互競爭和“克隆”的項目都屬于投入高、回報高、風險高的“三高”產業,受高額產值和回報的引誘,許多地方不顧自身條件,不知規避風險,盲目跟風上馬,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導致高新技術領域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低層次惡性競爭加劇。
專家指出,一些地方競相上馬的“高新產業”,其實關鍵技術大多受制于人,成套設備靠進口,其中光纖、集成電路制造、數控機床等設備的進口比重在七成以上,而國內卻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上進行不必要的激烈競爭,產業發展遠未形成互補的良性格局。這樣的產業格局使得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風險加速集聚,到一定程度勢必爆發。因此,我們不無理由擔心,這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會將我國有限的科技資源“稀釋”掉,甚至會影響我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
產業預警機制亟待完善
產業發展需要競爭,但是“一哄而上”的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會對整個產業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有專家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完善產業發展預警機制,引導相關產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十分迫切。
與前兩輪重復建設不同,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重復建設中,企業更大程度地成為投資“主角”,但這并不意味著有關經濟主管部門可以放手不管,相反,企業乃至整個行業更需要職能部門在產業發展方面給他們“提個醒”。
此外,專家建議,有關部門的產業調查應該在內容上有所延伸,加強產業容量分析和產業安全預警,適時公布與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和產品相關的經濟運行數據。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總體而言,國內市場供不應求,但高端產品國內生產不了,能生產的中端產品又需求分散,品種繁多,因此單個品種市場需求量并不大。既然籠統的市場飽和度并不能確切地說明問題,那么有關部門就有必要探索建立相關產業分析的模型和方法。